《滕王阁序》,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王勃二十岁时所作。作者遇到坎坷,却没有过多的在文中表达哀怨,而是以华丽的词句写出了格物、盛景、远志,可谓千古佳作。
文中最能反映“正能量”的精典句子当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该文最富思想意义的一句!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王勃在此化用东汉马援的“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却能有这般情怀,十分可贵,由此可以看出王勃的洒脱性格和不纠结、放得下的豪放情怀。
此文虽为饯别之作,但对宴会之盛并不多墨,仅略叙数笔,轻轻带过,重点抒发登阁所见之盛景,由景生情,独辟蹊径,不落俗套,可见王勃文笔之功底深厚。
文中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把命运的困境点出,然后马上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转而以“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心志——虽境囧却不甘沉沦!
文中写景为一绝:“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为千古绝句,至今无人能及。
写意也有精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实属妙不可言之句。
总之,王勃此作反映了其心志,不为暂时的困顿所束缚,犹心中有景有情有意,可以算是正能量的作品!
如果细细解读《滕王阁序》,万言难尽,仅就提问的“正能量”略谈而已。
(手机打字,难免出错,欢迎批评指正)
每咏藤王阁序,心中澎湃激荡,总觉荡气回肠,正所谓:盛极一时之珠光宝气,不过是明日黄花,是以光耀千秋者,不过是文章,道义二事。藤王阁序千古之下,你是不二文章,是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何以故,其一他赞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正是江山如此多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句为凭,一句襟三江而带五湖,何其壮阔,一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何其宏大,令人心神俱醉肝胆尽爽,恨不能纵身长啸作虎啸龙吟,乘平生快意,遂生凌云之志。
其二:把万品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天下事。诠释得淋璃致尽。有证为凭:什么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什么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飞阁流丹,桂殿兰宫,名词佳词,脱口而出,什么逸兴遄飞,爽簌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真是口吐莲花,华彩生辉,教天下文人叹为观止,令人顿生读书真有用,任君书阁下,千秋美名传。当时此文一出,对天下教化之功,功不可没。
其三:什么是民族自信,民族自信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士大夫的觉:醒,和他们引领的家国情怀。文中作者作了这样的代言,他们志存高远,其意勃焉,其志兴焉他们建功立业之心,纵运不至,白首无悔,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真是心中逸气,志尚豪情,壮志不言愁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
自信传承。
今日中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好时代,愿平台上也能有作者写出这样的宏文巨篇,为中华文化传承正能量。
自王勃写下《滕王阁序》后,此文便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好文章当有千面,正如一句俗语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滕王阁序》也是如此。
不同境遇、不同时代的人,读到《滕王阁序》,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但客观来说,功成名就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滕王阁序》是一部充满抱怨、带有消极心态的作品。
人们往往只记住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只记住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殊不知,这些只是整篇文章的一个小片段,王勃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积极、奋发进取的心态。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
文章说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这说明王勃的父亲在远方做官,而他此时正在看望父亲的路上。然而,我们仍然搞不清楚,王勃的父亲究竟在哪里做官?王勃又是在哪一年路过江西?
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的记载,王勃是为了到交趾(今广东、越南一带)看望父亲,路过江西滕王阁,从而写下了此文。随后,在去往交趾的路上,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亡,时年二十九岁。
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信。因文章中有一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古人二十而冠,三十而立,二十九岁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了,王勃不可能在这个年龄自称“童子”。就好比今天的中年人自称“宝宝”,总会让人觉得不合适。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应当更早,甚至可能还未成年。
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争论很大。有人说是十三岁,也有说十四岁,但我认为这两个年龄未免太小。正常来说,父母应当把这个年龄的孩子带在身边,而不太可能丢下孩子,自己跑到远方去做官。
另外,王勃还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终军请缨的典故,发生在汉武帝时代。弱冠之年的终军,自告奋勇出使匈奴,成就了一番美名。王勃自比终军,想来两人的年龄应该相差不多。
综合来看,我认为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应当在二十岁左右,基本处于稚气未脱的状态。
二十岁,正是一个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龄,也许王勃比同龄人更加早熟,但他的心理也不应该是悲观、消极的。
王勃的经历
王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亦或说是“神童”,他很早就体会过志得意满的滋味。
据《新唐书》记载,王勃: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摘其失。……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
这一系列的成就,普通人奋斗一辈子,也许都做不到,但王勃在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悉数达成。
试想,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抱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呢?他提到冯唐和李广,并非出于同情,而是用这两个例子引出后面的内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不过,王勃的人生经历,的确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许是太过年轻,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王勃为人狂傲,不守规矩,做了许多出格的事。
他在沛王府中做事时,经常看见王公们斗鸡取乐,便戏弄般地写下了《檄英王鸡》。此举惹怒了唐高宗,王勃也因此丢了官职,被贬往剑南(今四川一带)。
在剑南,王勃通过关系获得了参军的职位。但他恃才傲物,看不起身边的同僚,因此被很多人嫉恨。后来,也许是被人陷害,也许是自己鲁莽冲动,王勃犯下了杀人罪。原本是要抵命,但恰好碰上大赦,王勃最终只是丢了官职。而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遥远的交趾。
也许正是这番经历,才使得他写下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样的句子吧。
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经历并未使王勃消沉。他依然渴望做官,而且充满自信。一个自小就被众星捧月的天才,始终觉得自己不同凡响。
《滕王阁序》中的正能量
整篇文章的前半段,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色描写。文采华丽,水平极高,几乎每一句都能够流传千古。至少在这些句子中,我们看不到消极悲观的感情,只有对滕王阁景色的无限赞美。
文章中段,王勃忽而触景伤怀,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接着便列举了一些失意之人,仿佛在抱怨命运不公,怀才不遇。
不过,这部分内容很短,王勃很快总结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言外之意是说:不必抱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命数,但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抓住机遇才行。
此后的内容,表达的全是正能量,如:
- 身处逆境依然乐观向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 奋发向上,为时未晚: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不要动不动就抱怨、哭泣: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名句用大白话翻译出来,便是典型的正能量鸡汤。积极进取的心态,才是《滕王阁序》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
写到最后,王勃更是直抒胸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推荐,为国建功立业。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两句,意在说明“知音”的重要性。潜台词就是告诉在座的诸位:我王勃不受重用,正是因为缺乏赏识者,而你们何不成人之美,做我的知音呢?
这么一看,《滕王阁序》更是一篇妥妥的干谒文。王勃趁此机会,大展才华,希望以此得到赏识,最终获得个一官半职。这是十分现实、入世的心态。
结语
最后,还是回到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滕王阁序》作为千古名篇,其意义早已超过了文章本身。
对于王勃本人来说,这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干谒文,他渴望通过文章改变自身处境,重新获得重用;
对于无数失意者来说,这篇文章写出了他们怀才不遇的共同感受,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是一篇好文章,值得时时诵读,细细品味;
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篇文章是考试的重点,背后是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能用单一的思想情感,把《滕王阁序》限制住。文章的解读应该是自由的。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留言讨论!
《滕王阁序》是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作品。
唐初四杰的风格,既受南北朝浓艳倚靡的宫廷诗风的影响,如通篇用骈体写作,又有了一种清新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似南北朝时的儿女怀春之类的内容,而是多加了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观照。
《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贫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是何等的豪气冲天。而且,也对唐中期的以浪漫主义为主流的诗坛摆脱掉前朝之风,竖立起自已的风格旗帜起了很大的开拓作用。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约有四五十个),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用典,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
当然,《滕王阁序》本身词句华美,又采用四六文体,朗朗上口,也是后人经久传唱的主要原因。
且不说文章其他的,一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往今来不知道就激励了多少人。
在王勃笔下,滕王阁所处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参加滕王阁宴会的人都是“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一样的典范存在。或许有一部分溢美之词的意味,但是这些人在当时也都是社会精英是无疑的。
登上滕王阁所见之景则是恢宏壮美的。九月三秋在王勃笔下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样的空灵浑美,并没有逢秋寂寥的落寞伤秋。
人事圆满秋景空灵之中,传递的却不是行乐无聊的寂寞惫懒,反而是积极的反思和进取。在这极娱尽乐之中,他看到了天高地迥,感受到了宇宙无穷。从此广阔无垠之中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短暂,看到了古今的时运不济和命途多舛。
可是对于这份不济和艰难,他传达的是主动去坚持和寻找,而不是沉溺于悲伤无法自拔。一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让多少内心失落的人重新燃起了热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对失意之人最好的鼓励。无论现在境遇怎么样,只要自己意识到并努力去改变,都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一篇《滕王阁序》提人热情,倾人热血。无论何时,记住一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足以重拾信心。
《滕王阁序》透露的二个信息
一:为勃年未及冠就已经名动朝野,并且被朝廷授予官职,可谓少年得志;
二:为王勃的人生转折在为沛王门客时因一篇戏噱之文而起,而此时王勃依然年轻,可谓少年失意。
少年得志与转瞬失意,这过于巨大的命运张力对一颗年轻的心灵来说过于残酷了,果然他之后未能走出阴影,杀官奴,远走交趾省亲,一个天才的生命迅速耗尽能量,在惨淡的近乎荒谬的落水悲剧中收场。
《滕王阁序》写作背景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曾上书右丞相刘祥道,请求推荐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的话。这里的“气”其实就是不凡的志向。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标。
然而却时时处处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和危机。
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经刘祥道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虽然对策非常完美,但朝廷只给了他一个“朝散郎”的闲职。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其实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为自己歌功颂德。在此期间,由于写了一篇讽刺当时宫廷斗鸡的《檄周王鸡》的开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赶出了沛王府。经受仕途的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去蜀游历,放纵诗酒,文名因此大振。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从蜀地返长安参加科选。其友凌季夫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在此任内,因藏匿官奴罪犯曹达,不久又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将其杀死。因此犯下死罪。后虽得赦免,但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远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要从南昌府经过。在南昌逗留期间,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一篇《滕王阁序》,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王勃没有推辞。
我体会的《滕王阁序》传递的正能量
1:他承认“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又时时勉励自己“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种精神在当下也是很激励的
2:“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承认个人的渺小,即使人相较于宇宙渺小,但来世间一遭还是要努力去突破自我实现自我。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这是一种忠君爱国的情怀,作为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是必须具备的
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
在现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有些事开始可能并不赚钱甚至或有损失,但只要坚持与努力这种事,多大年纪都不迟,执着坚定的心一定能有所收获的!
《滕王阁序》,可谓王勃的绝笔。王勃有才华,然而仕途不顺,曾做过朝散郎,又因得罪唐高宗而遭废黜。
文章中,琳琅满目的至美绝句,比比皆是,例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胜枚举。
文中,王勃临景如画,以画寓情,笔端老练大气,令读者口舌生香。为什么说有正能量呢?王勃写道:“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若此非正能量焉知何哉?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仅文学价值也就够正的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早慧,声名远播。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才子,却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落拓无成,可谓人生的大悲。但王勃在《滕王阁序》丝毫没有流露出个人的悲伤与不幸,一直以高昂的格调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志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是他不甘沉沦的有力说明。